一直以来,有病就打吊瓶输液,好像已经渗透到一些人的骨子里,大家都觉得输液好得快,方便又高效。
特别是中国的家长,从小喜欢给孩子输液,却忽略了其中的各种隐患。
新闻报道中,婴幼儿由于输液造成不良反应、猝死的新闻总是不时的出现。 1 前不久,山东淄博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情。 4岁女孩辰辰,只因发烧37.5度,在私人诊所输液致死! 据母亲田女士回忆,当时辰辰出现轻微发热症状,带她去某诊所治疗,医生测得体温是37.5℃,并开了3瓶吊针。 输液前,辰辰还能活蹦乱跳,谁知在第一个吊瓶未打完后,开始出现体温上升、手脚冰凉、怕冷的症状。 打完三只吊瓶后,田女士抱着辰辰回家:“那时孩子已经没有力气行走了,回到家后就说想睡觉。” 田女士告诉记者,辰辰躺下30分钟左右,突然口鼻流血、嘴唇发紫。 即使第一时间拨打120紧急送往淄博市中心医院,但医生还是遗憾地告诉家长:“孩子已经没有心跳了。” 事件爆出后,不少网友表示难以释怀。 37.5℃这样的低烧,真的需要输液吗? 作为中国人最常见的治疗手段,输液真的会危及生命吗? 2 “吊瓶森林”泛滥,关于输液的5大危害 在中国,一感冒就输液,一发炎就输液,似乎成了固定流程。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,只要生病就输液,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。 有人形容,医院的输液区总是人满为患,吊管一根接一根,像一片“吊瓶森林”。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,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,平均每人8瓶,远高于国际标准的2.5至3.3瓶。 很多家长过分相信输液的疗效,却对输液的危害一无所知。 1 降低宝宝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,宝宝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。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,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。 2 损伤孩子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:“是药三分毒。”输入的药液进入身体后,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,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,这会加重宝宝肝肾的负担。 3 存在较大风险 即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,溶液的浓度合理,速度得当,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。专家提醒,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,在所有药物剂型中“高居榜首”,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。 4 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,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,就不会引发疾病。过度输液会导致宝宝体内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,增加细菌的耐药性,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。 5 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、致敏物质,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,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,如发热、红疹、瘙痒、肿胀等过敏性反应,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。 3 输液已成慢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“能不吃药不吃药,可以口服不注射,可以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”的治疗原则。 病情严重的,可由医生诊治后,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液治疗。 但这个医学原则,在现实中却是反向执行的。 据统计,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,更是高达40万人以上。 近几年,随着输液的危害被逐步认识,中国多地陆续出台了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。 输液有风险,建议家长们谨慎选择,安全治疗才是最重要的。 ▼